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
这里有世人仰慕的人间仙境——香巴拉
甘南——香巴拉的天堂。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俗称甘南,美丽的甘南因其美丽的风光,又称为是通往天堂的驿站, 走进夏日的甘南,风吹草花香,牛羊成群过,仿佛一幅天堂般的画面。
甘南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在三河一江流域就有人类开发这块亘古荒原,随着历史的进程,甘南的羌部逐渐建立自己的部落联盟或依附中原王朝,民族间的交流便逐渐频繁起来。秦时部分地方已属临洮管辖。西汉时,东部属陇西郡、北部属金城郡。隋时的临洮郡、桴罕郡、宕昌郡分别管辖今甘南的西北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唐朝初年废郡置州,甘南境内曾为洮州、芳州、迭州的全部和河州、宕州的部分,西北部属吐谷浑、吐蕃的范围。元代属宣政院管辖,吐蕃等处宣慰司统领。明代属陕西都司管辖,清乾隆时,州境大部属巩昌府,夏河由循化抚番厅管辖。1913年废府设道,临潭县属兰山道,西固县(今舟曲县)属渭川道。1928年建立夏河县、改属甘肃管辖,1937年成立卓尼设治局。1949年9月~12月,临潭、卓尼、夏河、西固相继解放。1952年7月设立甘南藏区委员会,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7月1日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设在合作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03万,其中藏族37.85万,占总人口的55.6%。
甘南藏族服饰
甘南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高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喜欢穿用羊皮缝制的藏袍,藏袍宽大肥长、耐磨保暖,白天束带为衣,夜晚解带当被。藏袍一般样式是领宽,腰肥、袖管长出手面1尺多,下襟长出脚面2—3寸,开右襟。
安多藏族人家每日3~4餐,有奶茶、油条、糌粑,还有酸奶、肉饺、肉包、面条和手抓羊肉等,调剂花样甚多,以肉食为主。
甘南藏族的住室有两种。牧民住的是帐房,农民住的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帐房是牦牛毛加工而成的,均为黑色,结实耐用。帐篷中间是长形土灶,左右两侧住宿,上席供奉佛像及经典,并陈设用铜、银制成的净水碗和酥油灯。一般帐篷呈四方形,用8根立柱支撑着,有10数根牛毛绳的一端与篷顶拴结,牵另一端至帐外,拴在约一丈远的木橛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帐篷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顶高1.7至1.8米。顶部正中留一道宽一尺、长丈余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温暖。甘南藏族主要以牛马为交通工具。马是藏民的翅膀,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在藏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甘南藏族的未婚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是正式结婚要聘娶,要双方父母同意。通婚范围,父系亲族严禁通婚;母系亲族经过几代以后方可通婚。藏族婚姻恋爱,虽然也讲究门当户对,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一般说来,较为自由。抢婚是又一种婚姻形式。男女青年相爱,但女方父母不同意,男方便约好伙伴3—5人,夜间在女方的家门或帐篷柱上悄悄挂上一条哈达,瞒着女方家长把姑娘领走,第二天清晨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待女方父母应允后,再举行结婚仪式,这就叫抢婚。招女婿也是甘南藏区常见的一种婚姻形式。有一些家庭,在女儿相中对象后,便托媒说亲,经对方父母同意,招为女婿。赘婿,不论在家庭和社会上,都受到尊重。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的藏族,重礼节、讲友谊、热情好客。见面时伸出双手,掌心向上,笑脸相迎。尊卑之间礼节极为严格,不能稍事疏忽。遇婚丧和主要节日互送礼物。春节前杀牛宰羊,按户分成份子,相互赠送,对贵客则用带羊尾的脊骨肉做成手抓款待,表示格外尊敬。在家中同席饮酒、喝茶、吃饭,自觉地按年龄排序,长者上坐,如年长者迟到,则全体起立相迎。
燃灯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端午节和十月燃灯节等。其中最热闹的是春节和六月会。
西部高原的人间天堂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交界处。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全州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群峦叠嶂,山大沟深,气候比较温和,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区。
甘南草原
境内中西部草原辽阔,牛羊肥美,牧业誉满天下;南北部森林茂密,物产丰实,沟谷间梯田层层,五谷飘香。州内山脉纵横,山势高亢陡峻,以阿尼玛卿山、西倾山、岷山为代表的各山脉纵横交错,主要峰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为迭山主峰措美,海拔4900米。
在甘南辽阔的大地上,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为主的众多河流奔腾于深山峡谷、广袤的草原之间,奇特的山水草原风光融入独特的高原气候,则更显得风格迥异。由于甘南地形复杂,海拔差异明显,在广袤的草原地带还是寒风习习,山顶白雪皑皑之际,东南部的舟曲却是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五谷飘香。甘南的湖泊也是独具特色,夏河的大力加翠湖、碌曲的尕海湖、临潭的冶海、迭部的骨麻海等众多湖泊宛如天际晨星,撒在甘南美丽的大地上,部分湖泊海拔在4000米以上,堪称“天湖”。
甘南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寺洼文化都曾驻足其间,其遗址发掘中的诸多发现都充分说明了此处人类活动的久远,尤其是座落在甘南各地的百余座藏传佛教寺院,更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藏传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尤以建寺于1709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位于卓尼县的建于元初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的禅定寺和位于甘川交界的堪称人间仙境楼阁的郎木寺为最。诸多的寺院以其雄浑的建筑,精湛的雕塑、至美的唐卡,以及浩如烟海的经卷、声震内外的高僧大德等,而享誉海内外。
在甘南,一年四季中,宗教活动及民俗节日接连不断,形成奇特的人文景观。如农历正月法会、七月法会、九月法会是宗教活动的盛典。其它民俗民间节日如“插箭”、“娘乃节”、“香浪节”、“莲花山花儿会”、“朝水节”、“灯棚会”、“万人拔河比赛”等也是各领风骚。“卓”、“依”、“谐”、“则柔”、“格尔”,《格萨尔王》说唱,拉卜楞特有的“南木特”藏戏等民族民间艺术表演,这一切构成了甘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范畴。还有甘南藏区人们的豪爽性格及其民间的婚嫁、丧葬,种类繁多的服饰,独具草原特色的饮食等,处处显露出这片土地既淳朴古老又雍容华贵的民族文化特色。
“1+18”精准扶贫
2015年4月14日至16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专程深入甘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工作。
2015年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甘南藏族自治州制定了“1+18”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配套实施意见和方案,各县市制定了“1+19”、“1+20”等文件。州上将目标任务确定到县、乡,个别到村,县市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村、户和人,目标更具体、任务更细化。在脱贫时序上,各县市分“三步走”实现基本脱贫时序不变,即在去年舟曲、玛曲两县基本脱贫基础上,今年夏河、合作、碌曲三县市基本脱贫,明年临潭、卓尼、迭部三县基本脱贫。在此基础上,各县市向整体脱贫水平迈进,力争2017年八县市全部脱贫。
2015年上半年,全州按照2014年脱贫16027户、7.02万人完成实名制“销号”管理,按照今年计划脱贫10365户、4.2万人完成实名制识别登记。各县市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修正,最终确定2014年全州脱贫出库10365户、4.54万人,今年计划脱贫9265户、4.2万人。在村民代表提名+民主评议初选贫困户名单的基础上,再按照“三公示一公告”程序开展工作。从督查抽查情况看,建档立卡准确率在95%以上。在建档立卡成果基础上,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对接精准扶贫配套文件,对症下药,逐级采集、分析、整理、录入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措施、项目、资金、效果和帮扶单位、责任人。全面完成284个重点村和今年计划脱贫的9265户4.2万人的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进行了除今年计划外的1.94万户、8.38万剩余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信息采集录入。
“种植中药的效益是普通农作物收入的5倍以上,尝到了甜头,村民就开始扩大种植范围了。”临潭县羊永乡白土村村委会主任王神宝从四年前就率先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村民开始种植当归、柴胡、党参、甘草等中药材。一些妇女、老人通过锄草、捡药、晒药等为种植户打工的方式,一个月也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图为临潭县羊永乡白土村村民正在晾晒药材。
甘南藏族自治州将扶贫工作精准到村到户,着力创新扶持模式,合作社带动、村户共享、定点补缺、片区综合治理、土地流转五种精准扶贫模式。各县市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扶持模式,扶贫工作基本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州落实到位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2595万元,州、县市落实扶贫专项资金3157.76万元,预计达到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3.5%。全州围绕18个扶贫攻坚特困片带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6亿元。积极衔接省扶贫办启动了互助资金全覆盖工程,年底全州所有行政村将得到互助资金扶持。同时,还组织实施了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试点,积极开展了甘南州中部地区车巴特困片带省级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
甘南藏族自治州聚合扶贫效应,着力强化扶贫格局,坚持主要力量围绕精准扶贫聚焦,主要资源围绕精准扶贫配置,主要业绩围绕精准扶贫检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更加强化。在党委政府层面,精准扶贫成为真正的“一把手”工程。在业务部门层面,州、县市扶贫办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和推进机制。在行业部门层面,各部门坚持项目向特困片带、贫困村倾斜,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强大支撑。在社会帮扶层面,各级帮扶单位注重在人才、产业、社会事业方面强化支援,使帮扶工作领域和空间得到拓展,省内“七市九企”援助工作全面转向扶贫攻坚。在贫困群众层面,通过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和扶贫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成为精准扶贫的真正主体。
平坦结实的路面、干净整洁的村舍、整齐划分的农田……走在甘南州迭部县达拉乡的村间小路上,处处能感受到宁静和谐的氛围。作为红军长征过程中重要会议之一的俄界会议旧址,红色旅游的兴起为这个小小的乡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破解重点难点,着力开展调查研究,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深入贫困乡村、贫困户,全面掌握精准扶贫第一手资料,科学谋划扶贫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精准扶贫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特别是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和旅游扶贫等重大思路,为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精准扶贫提供了路径和平台。
甘南藏族自治州落实扶贫工作中的主体责任,着力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执行扶贫项目公示公告、日常监管和报账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完成了2014年扶贫项目资金的专项审计,认真开展了查漏补缺和整改工作,确保了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同时,通过开通甘南扶贫网、印发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开展互助资金规范提升年活动等方式,最大限度宣传扶贫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狠抓工作落实,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州、县、乡三级均成立了党委书记任组长、州长(县市长、乡镇长)任常务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干部包县联乡进村入户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启动实施了“千名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目前,州县共选派285名优秀青年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405个,人员1532人。同时,强化扶贫体系建设,在州扶贫办增设了扶贫资金监管科和行业扶贫协调科,并增加了人员编制,县市成立互助资金监管机构,乡镇普遍成立扶贫工作站,确定了人员队伍。
甘南在天津的对口援助下,近年来建成了一大批改善民生的项目,脱贫致富效果显现,一大批甘南人民从中受益。特别是在临潭,十个贫困村都是整个村脱贫,包括水、电、道路、文化、广播电视等项目的陆续完成,让每个村的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极大完善。此外还有夏河的影剧院、合作市的教育项目等一大批援建项目已经在甘南落地开花,结出硕果。这也成为甘南州现在扶贫攻坚工作方面的新亮点,也是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