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起点上,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国资国企将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奋进。
正在沿金沙江开凿的宜攀高速在大凉山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大道,素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的布拖县第一次通了高速路。
告别“蜀道难”,迎来“蜀道畅”。作为四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第一战役”,2021年原四川省交通投资集团、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仅用时71天就完成战略重组,新设合并组建蜀道集团,聚焦提高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协同效应,加快向“综合交通服务”转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我国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挪腾,重组整合成为重要抓手,既有强强联合的战略重组,也有合并同类项的专业化整合;既有整体性划入,也有新设合并。
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度也在加大。这从黑龙江省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立项投资清单中就可窥一斑。作为黑龙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目前该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两新”投资占比超70%。通过发挥国有资本平台功能和辐射作用,正带动更多企业和资本投入创新领域。
在长期研究国企改革的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昌明看来,地方国资国企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规模实力显著增强、资本运营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同时,地方国资国企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也按下了“加速键”。
在岗的高、中、初级管理人员全部施行竞聘、选聘或选任上岗;同岗位人员薪酬差距最高达到1.5倍以上……作为黑龙江省属最大国企,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龙煤集团”)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激活老国企新动能。
市场化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面对活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各地国资国企刀刃向内,抓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锚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目标,推广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进市场化用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在四川省属国企,党的领导有效融入公司治理,党委“决策前置”实现全覆盖,“党建入章”、董事会应建尽建完成率达100%,建立130人的外部董事人才库,集团层面外部董事配备实现全覆盖,各级子企业董事会全面实现“外大于内”。
——三项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破冰破局。
在多地国企,这样被认为会产生“鲶鱼效应”的市场化改革正在上演。云南一级企业经理层成员实现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企业户数、人数占比均达到100%。四川各级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全员绩效考核等市场化经营机制覆盖率达100%,选聘近300名的职业经理人。
四川锦弘集团确立目标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出台《经营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月督查、季分析、年考核:对经营考核70分以下、进入红灯报警区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对全年考核60分以下的单位班子成员进行免职、降级处理;对经营业绩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特殊贡献奖励。
借力资本市场
12月8日,宁波远洋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全国港航企业A股首家分拆上市的公司。
朱昌明注意到,混改、上市已成为国企改革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背后有国有资产证券化和管资本的政策推动,也有国企自身上市融资的内在需求。他认为,国企改革正逐渐激活国有上市公司,为国企改革概念股打开想象空间。
从山东黄金混改三年工作计划圆满收官晒出的“成绩单”来看,637个资产规范性问题完成整改,三年新增混改企业28户,混改资产占比和资产证券化率分别提升18和28个百分点,A+H两地上市资本运作平台优势更加明显。
要“混”更要“改”。此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更为强调把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重点放到转机制上,推动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方面当先锋、作表率。
在混改上市推进过程中,中长期激励的力度也在加大。重庆多家市属企业持续推动工资总额分配向关键核心岗位、科研人员、一线苦脏险累岗位倾斜,同时有二十多户子企业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或分红激励、骨干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试点。
当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收官倒计时,多地各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
以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为例,已由脱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连续5年保持整体盈利。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地方国企资产总额同比增长7.8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9%,利润同比增长130.74%,已缴税费同比增长52.11%。
国资委党委近日召开会议强调,要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效化制度化,深化分类改革,在新的起点上把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根据近日出台的《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6年)》,黑龙江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国企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到2025年,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实现倍增和双倍增。
<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朱昌明认为,2023年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发力点主要聚焦在三个层面,一是聚焦宏观,进一步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二是聚焦中观,以两类公司和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体,通过资本运营、产业基金、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优化资本配置,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三是聚焦微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公司治理优化提升、“三能机制”落实见效上发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记者 王璐 强勇 萧永航)
|